骆宾王(约626或627~684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事被诬下狱。次年,遇赦得释。出狱后,曾北游幽燕,再度投身戎幕。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积极准备改唐为周。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据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加了这一军事行动,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这时写的。11月,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他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马茂元)初唐诗人骆宾王徐公恃骆宾王给人印象最强烈的一点就是才气纵横。他自幼颖慧异常,那首人所熟知的咏鹅诗,是他七岁时的作品,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虽然兴寄未深,但那捕捉事物特征的本领已经相当高超,而且谙合美的构思。为此,他博得了神童的美誉。另外,他早年在品德上也有很好的名声。他尊事师长,奉母笃孝,读书每见古代孝子事迹,总要感动得流涕伤心。象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年轻人,照说前途会很美妙。不过,在封建时代里,一个人要通泰发达,光靠这些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定的际遇和向上攀附的手段。而骆宾王在这些方面就显得不够了。他是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父亲曾当过博昌(今山东省博兴县)县令,可惜死得太早,没有留给他多少政治凭藉。青年骆宾王曾在道王李元庆府中做过属员。李元庆当时正做着滑州等地的刺史,府中吏员如云,骆宾王不受重视,坐了三年冷板凳。有一天,不知李元庆是真要简选人才了呢,还是出于寻开心,他忽发奇想,令骆宾王写篇文章,谈谈自己有何才能。宾王写是写了,但其内容却出乎李元庆意料之外,他不仅没有自叙其能,反而说出: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已之长,言身之善,靦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结尾是:不奉令。谨状。骆宾王的这一行动,表明这位年轻人恃才傲物,意气很盛,他不想低三下四地去干吹吹拍拍的事情。这种狷介的性格作风,诚然难以在官场中发迹。所以他直到三十多岁,还是一个白丁。十年不调,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教训了他,使他逐渐明白,自己那种僵硬清高的态度,于政治前途颇有妨碍。他在一首诗中带点总结性的口气说:少年识事浅,不知交道难(《咏怀》)。他终于犟不过现实,不得不向习俗低头。一方面他在生活上放纵起来,常与博徒等为伍另一方面,他开始向一些官员上书自荐。上书对象有中央政府派出巡察各地的廉察使,有国家人事主管部门吏部的尚书、侍郎,有作为地方长官的州刺史,也有刺史的助手长史、司马等,甚至还包括一些县令、县主簿。上书的内容则大抵是要求对方担当伯乐,使自己这匹逸骥能有一试才干的机会。此时他不再忌讳说己之长、言身之善了,而是大谈自己在道德上如何体朴厚之弘规、陶礼义之馀化,在学识上如何九流百氏,颇总缉其异端,万卷五车,亦精研其奥旨,急于求仕的心情,溢于言表。有时那语气简直是很可怜了,少希顾复,辄布悃诚,伏乞恩波,暂垂回盼。然而,骆宾王的宦运并未因他态度的改变而亨通起来。人们对他过去的傲慢姿态记忆犹新,觉得他这样前倨后恭,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很不自然。他不但得不到有力者的认真援引,反而得了个浮躁浅露的名声。直到麟德元年(664),他才偶尔得了个机会。那年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这篇表文不过是给李治这件劳民伤财的隆典唱几句颂词,但它似乎颇起了作用,嗣后骆宾王即被擢为奉礼郎。尽管这是个小小的闲职,他还是做不长,不久就因故遭到贬滴,被罚去西域从军,又转至西南姚州参加对边地部族的军事行动。他在军中,虽然不能奋戈冲锋,但那支笔也还有用武之地,特别在姚州时,统帅李义对他颇为器重,军中露布文书,多由骆宾王草拟。经过多年的戎伍生活以后,骆宾王又做过几任县主簿,最后在仪凤三年(678)被提升为侍御史。这个中央政府的检察官,是骆宾王一生所达到的最高职务。不过好景依然不长,就在当年,他被诬以赃,下狱久絷。在狱中,他的悲愤真是到了极点,他又是做诗又是写赋,借以自解。有一首著名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西陆指秋日南冠谓囚徒,指自己玄鬓指蝉白头吟语含双关,既是说自己年事渐高,同时也是用乐府古辞《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意。五、六两句以秋蝉自况,末二句托出主旨。此诗借物述志,写出了一片沉痛心情。他被关了一年左右,才被放出。这次囹圄生活,给他精神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他认识到,自己的大半生努力,只落得丈夫坎多愁疾,契阔迍邅尽今日。他对功名也改变了热烈追求的态度,年来岁去成销铄,怀抱心期渐寥落。因此,尽管他出狱后还被授了个临海县丞的吏职,但他的情绪很低落,勉强到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任所,干了不多久,就觉得很无聊,弃官而去。骆宾王消歇了几年后,忽而又参与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弘道元年(83),高宗李治在久病之后死了,政权完全操在皇后武则天手里。武则天是个颇有魄力的人,她在推行一些开明政策的同时,在朝廷里重用武氏的亲信。这就引起了一批大臣的不满。武则天用残酷手段加以压制,使矛盾愈加尖锐,终至于次年爆发了一场武装冲突。冲突是由唐朝开国功臣徐勣的孙子徐敬业挑起的,他与宰相裴炎等人里外串通,以匡复皇唐为名,在扬州举兵,公开反对武则天。当时响应者不少,旬日之间,就聚众十余万。骆宾王以迟暮之年,参加了徐敬业的幕府,被署为艺文令,掌管军中文书。骆宾王与徐敬业原无很深交情,武则天政权对他也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他之参与起事,应当视作是他长期郁积下的愤懑情绪的爆发,是他对社会的一种抗议。他在扬州写有一篇著名的《讨武氏檄》,历数武则天罪状,备述起兵缘由。这篇檄文辞锋警利,气势不凡,极富煽动性,影响很大。据说武则天在看这篇檄文时,开始只是哂笑,当读到后面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她瞿然而起了,并问这是谁的手笔左右告诉她是骆宾王,她很感慨地说:如此贤才沦落在外,这是宰相的过失。骆宾王的文才固然妙,徐敬业的武略却不见长。在武则天派出的三十万大军的攻击下,很快就被打垮了。骆宾王跟着徐敬业等仓皇出逃,在乱军中被杀。死时大约五十多岁。不过也有说骆宾王并没有死,在事败后隐姓埋名,削发为僧了。据说隔了十几年,一位著名诗人宋之问游杭州灵隐寺,在月夜吟诗,刚吟了两句鷲岭郁岧嶤,龙宫隐寂寥,就接不下去了。正在苦苦思索之际,忽然有一个老和尚替他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这两句意、境绝佳,使宋之问惊讶不已。到第二天一打听,有人告诉他这就是骆宾王。不过那老和尚却再也不肯露面了。骆宾王一生,在政治上只留下了挫折和失败的记录。但在文学创作上,可以说是个成功者。当时文坛上还被六朝形式主义风气所统治,人们濡染成习,一提起笔,就不自觉地落进堆砌造作、矫柔纤巧的窠臼里。骆宾王的作品虽还没有完全脱尽六朝余风,但总的来说内容比较充实,着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呈现了新的面貌。除了上面引述过的《在狱咏蝉》外,我们还可举《在军登城楼》为例: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这是他在扬州徐敬业军中所作,写得朴实洗练,而且气度沉雄。此外,他在西域、西南地区写的不少从军诗,也都激情慷慨,绝少浮华之处,如《晚度天山有怀京邑》、《边庭落日》等篇,可以说是开了后来边塞诗派的先河。他的一些长篇歌行如《畴昔篇》等,历叙生平坎坷,抒发怀抱,亦称名篇。当然,骆宾王也写过一些无聊文字,如《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还有那些自荐文,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与骆宾王差不多同时,还有另外三位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他们政治上也都是失意者,创作上倾向相近,后人就把他们合称初唐四杰。杜甫还有一首诗专门论述四杰:杨、王、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之二)就文学发展史的特定阶段上来看,骆宾王等人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们是唐代诗歌大繁荣的先声,说他们象江河一样万古不废,并不为过。